当前位置:首页 > 评建办 > 评建文件
湖南省职业院校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2013-02-21 10:42 | 编稿:何林海 

湖南省职业院校生产性实习实

(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试  行)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湘发〔201022号)关于“建设一批对接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精神,特制定《湖南省职业院校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项目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50个“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训师资队伍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的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

三、建设要求

()体制机制建设

1、建设模式。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建设必须以高职院校或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为主体,以规模以上(指工科类)企业深度合作为基础,以一个专业及所属专业群为对象,具有生产或经营性功能,形成较完善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训(师资认证培训)运行机制,基地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创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的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基地至少依托2家以上的企业进行建设,依托企业深度参与基地建设并共享基地资源,形成“双主体”建设机制。基地参与合作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或经营规模;企业对基地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或设施设备;企业共同参与基地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基地具有较强的实体化运作能力,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或拥有自办产业或开展行业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所有制产权以学校为主体。

2、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基地生产性设备在自主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为企业生产所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在完成其生产任务的同时为生产性实训所用;企业主动提供真实的生产项目或经营案例,参与实训项目开发,基地教学案例80%以上来源于真实生产(经营)项目;企业生产、技术、标准、设备向基地院校无偿开放;形成依托企业与项目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换岗交流的机制。

3、管理模式。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到基地。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形成良好的运行与激励机制,发挥生产性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的生产性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实施基地院校统一管理下的“专业(群)+基地”运作模式,基地能独立实施实训教学、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推行项目化实训,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训教学,学生和培训对象能参与实际对外合作项目的实施;以企业标准为依据,形成按项目、按模块的教学培训标准,对实训教学和师资培训项目进行质量评价。

()硬件环境建设

1、实习实训场地及设施设备。基地工位足够、功能完备、技术先进、能满足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的需要所属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要求设置,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实习实训设施设备配套,80%以上的实训场地能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40%以上的场地能进行生产性实训;设备技术参数达到企业现场设备中等以上水平,设备完好率90%以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认证培训标准要求,设施设备项目达标率和实习实训(师资认证培训)项目开出率达100%,同一项目能够同时满足100人以上实习实训和师资认证培训。

2、生活配套设施及设备。生活设施配套,能够满足师资培训和异地异校学生实习需要,有能提供100个以上床位的培训楼,有满足200名以上异地学生住宿的学生公寓,有能满足培训学员就餐的食堂。

3、职业资格鉴定及认证培训。设有职业资格鉴定所(站),有行业性培训认证许可资质,能开展实训项目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能开展与本专业相关工种的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和其它行业性培训认证。

()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队伍,生师比在201以内(含培训学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全部为“双师型”教师;直接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不低于20%,外聘技术人员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师资队伍水平。有1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副教授;有1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或1名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业务能力强,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1、资源平台。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并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能被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广泛应用,实现校校、校企共享;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初步实现在线教学与辅导答疑。

2、教学资源。形成完善的教学标准,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实训教材、实训课件、实训软件、考核题库等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软件、仿真实训软件。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教育培训服务。服务区域内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实行中高职和城乡职业院校共享共用,年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500人次以上;服务区域内相关社会职业培训,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项目建设、管理和师资培训提供指导和服务。

2、生产经营与技术服务。基地生产经营收入文史财经类每年50万元以上、农林医类每年100万元以上、工科类每年200万元以上,生产经营利润的10%用于实习实训或培训;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服务或经营策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