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情况调研报告
(2007年)
一、调研目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进一步明确我院教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二、调研时间:2007年9月20日?11月30日。
三、调研对象:2006届及以前本毕业生及所在就业单位,“订单式培养”的单位和毕业生。
四、调研方法: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就业毕业生在10人以上的单位,或者单位比较集中的城市(地区),采取现场问卷调查,单位走访的形式。对于就业分散的毕业生则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以书面和网络两种问卷形式进行。
结合我院确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院级改革试点专业,机电工程系组织专业相关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订单式合作企业和非合作企业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⒈ 用人单位调查情况:
⑴ 被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近30家,共得到236位毕业生的信息。主要以订单培养的单位为主,分散就业单位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多,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是机械行业,服务类与三产就业人数很少。调查对象中,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个体企业及其它企业。从被调查企业的分布和性质来看,我们认为此次调查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具有广泛的表性。如图1所示。
图1
⑵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首先针对订单企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不论是企业规模如何,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和工程实施技术管理人员。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是采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才进行产品设计工作,而聘用的高职生主要是进行生产实施和生产管理;而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希望招聘的高职人才最好具有初步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实施管理的双重能力。从整体来看,在接受调查的236人中,明确岗位的有215人,其余的是准备转岗或者岗位待定,具体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⑶ 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1),被调查企业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对毕业生的评价有。
表1 企业对毕业生评价调查(百分比)
对近几年从高职院校毕业的职工的评价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适应环境的能力 |
92.5% |
5.4% |
2.1% |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83% |
12% |
4% |
1% |
敬业精神 |
93% |
10% |
5% |
2% |
安全和保护意识 |
95% |
5% |
|
|
技术资料的表达能力 |
82% |
11% |
5% |
2% |
设备操作技能 |
87% |
13% |
|
|
组织协调能力 |
75% |
15% |
10% |
|
独立工作能力 |
87% |
13% |
|
|
团队合作能力 |
85% |
15% |
|
|
质量意识 |
90% |
5% |
3% |
2% |
外语知识 |
75% |
10% |
10% |
5% |
人文素质 |
82% |
10% |
8% |
|
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
87% |
7% |
6% |
|
综合评价 |
85% |
9% |
4% |
2% |
从表1来看,企业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一般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本专业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待加深加强的。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现代企业非常注重合作意识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外语能力、人文素质、组织协调方面,我院学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很多学生在校的培养和自我养成方面不够。此外,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于不断发展的现代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员工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⑷ 企业对本专业岗位需求预测
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如图2所示。在调查中,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方面,明确表示,操作加工、设备维护、质量检验的仍将是主要岗位,但要求整体素质较高,这三个方面约占60%,管理及产品营销其次,约占26%。从这些来看,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应该兼顾的是多方面能力。
⒉毕业生调查分析
我们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采取如表2所示,网络调查也以同样的方式,主要从课程设置、知识传授、实践教学方面征询毕业生的意见。从信息反馈来看,同学们绝大部分说出了心声,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见解。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表2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毕业生调查表(学生填)
背 景
信
息 |
姓名 |
|
班级 |
|
性 别 |
|
出生年月 |
|
单位名称 |
|
单位性质 |
□党政机关 □国有 □集体 □合资 □独资 □民营 □自主创业 |
毕业时间 |
|
所学专业 |
|
学制 |
|
职 称 |
□高工 □工程师 □助工 □技术员 □没有 |
岗位技术等级 |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没有 |
现任岗位 |
□操作加工 □设备维护 □产品(工艺)设计 □营销
□生产管理 □其它 |
能力 结构 |
本专业学生在校取得岗位技术等级证书的重要性 |
□非常重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
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应加强方面 |
□操作 □工艺实施 □设备调试运行维护
□销售及技术服务 □口才 □谈判技巧 □人际交流 |
本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能力应达到 |
□高级 □中级 □初级 |
本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应达到 |
□大学四级 □大学三级 □无所谓 |
你认为还应需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 |
|
理论知识 |
你认为你学过的哪些专业课程在工作岗位上用得较多 |
□机械制图
□机械制造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
□电工电子基础
□机床控制技术
□数控机床与编程 |
□数控加工工艺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计算机辅助制造
□液压与气动技术
□三维设计软件
□冷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专业英语
□数控原理 |
实践课程 |
你认为哪些实践性课程对你工作有帮助 |
□钳工实训
□机械制造基础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
□制图测绘实训
□机器拆装实训
□机械加工实训
□CAD/CAM实训
□公差及技术测量实训
□电工与电子实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
□铸、锻、焊实训
□机床控制技术实训(PLC)
□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
□数控编程及操作实训
□数控机床原理实训
□故障诊断实训
□数控加工实训(考证)
□计算机辅助制造实训 |
对于本专业的理论或实践课程,你认为应增加或削减哪些课程? |
|
|
|
|
|
|
|
|
|
|
|
|
|
⑴ 能力结构
① 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学生要加强的能力
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应该加强各方面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基础知识的牢靠掌握。调查反映基础知识不够用的占65%,有些同学还提出一些基础的技能没有掌握,比如提到专业工具书的运行都不太熟练,要一个适应过程;其次是反映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太少,特别是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多少锻炼的机会,而在实践中经常遇到这些问题,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大大增加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
②应用软件的应用水平与外语水平是就业竞争中的能力瓶颈。调查信息反馈表明,目前急需提高的能力主要是:提出外语水平不够的有34%,协调沟通及组织能力欠缺的占35%,AutoCAD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有39%,三维造型能力不足的占67%。
⑵ 知识结构
毕业生对在校学习期间课程开设的认同度,37%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尤为重要,41%的学生认为技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22%认为文化基础知识也不可忽视。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一调查结果符合我们现在的教学计划的设置,即第一、二学期打好文化基础知识(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的基础,经过第二、三学期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最后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⑶ 实践环节
① 在本次调查中,就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作中能否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是按照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的:钳工实训、机械制造基础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制图测绘实训、机器拆装实训、机械加工实训、CAD/CAM实训、公差及技术测量实训、电工与电子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同学们的共同看法是,应该将单个的实训,改成以综合的实训进行。
② 本专业在校取得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重要性,
有30%的学生认为岗位技能证书很重要,45%的学生认为技能证书重要,20%的学生认为技能证书一般重要,只有5%的学生认为技能证书不重要。
⑷其他
① 调研的结果显示,现今的考试制度不太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建议通过综合设计等方法进行考核。
② 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已经不能满足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进。其中70%的学生建议教师讲课时能够讲练结合、现场教学、35%认为如能结合企业课题教学,则真正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⒊结论与建议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校传授的文化素质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已基本满足毕业生在设计工作中的需要。但是在专业课结构(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繁杂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很少,专业课程内容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较少。
② 要解决企业和学生提出的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并行,今天确定了本专业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必须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将全部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都有项目设计,通过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张考卷是考查不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的。
③ 计算机软件、外语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在校期间培养学生阅读外文资料和书籍的能力,高等数学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⑶ 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等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
因为缺乏将理论教学与现场生产经验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实际问题、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系部应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计算机教育的师资队伍。开发精品专业课程,教师在开发项目过程中,提高专业素质。
⒋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思路和措施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应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重点进行。所以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是:
⑴ 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所体现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深化教改的迫切需求,也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⑵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
按照以上的思路,提出教改措施:
⑴ 制定科学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计划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现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地,全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以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劳动部和国家相应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⑵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恰当地创设课题,归纳要点,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解决时间与内容间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想象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⑶ 尽快组织编写出适合新形势发展的教学计划,开发符合新教学模式的各类精品教材。
⑷ 加大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的投入,继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扩展“订单式培养”的市场空间。
⑸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机电工程系
黄振宇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