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课部 > 教研教改 > 课程标准
工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2010-11-04 10:46 | 编稿:李霞芬 

工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810411(1—3)06

课程名称:体育与保健

学    分:6分

学    时:104学时

适用专业:工学院高职大专各专业

开课学期:大专一年级全年、二年级第一学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三年制高职工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保健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保健知识和提高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公共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院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身心保健常识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体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配合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辅助各类专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根据工学院三年制高职各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积极提高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掌握正确的保健方法和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  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健康的体魄及终生体育的理念。

心理健康目标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通过体育活动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基本掌握通过体育活动来预防与纠正心理疾病的方法,养成积极生活的态度。

社会适应目标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体育理论、田径、球类、武术、体育舞蹈、传统养生、运动保健等内容。重点一是使学生掌握各专项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二是加强身体全面训练,改善身体形态、机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进健康;三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保健养生及运动损伤预防常识。难点是掌握各项体育技能动作要领,提高利用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能力和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打破长期以来以竞技项目教授为主的体育教育传统理念,把学生自主锻炼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职业体育能力”、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体育与健康》讲义   刘怀志  陈和平    2010年

2.《体育与健康》 刘扬旃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年

3.《大学体育与健康》 章华雄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大学体育》 张外安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0年

 

 二、学时分配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总学时

理论

实训

1

体育概述

2

2

0

2

体育与健康

2

2

0

3

体育健身方案

4

4

0

4

田径运动

28

2

26

5

球类运动

32

2

30

6

民族传统体育

16

2

14

7

体育舞蹈与健美

10

2

8

8

养生与保健

6

3

3

9

体育健身的医务监督

4

2

2

合  计

104

21

83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体育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体育的本质与功能。
2.通过学习,了解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

【重点与难点】:

了解体育的本质与功能,培养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体育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体育的功能。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体育素养。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以讲解、讨论为主。

【思考题】: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基本体育素养?

 

第二章  体育与健康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健康的概念,掌握健康的标准。
2.学会健身与健心的方法。
3.了解现代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重点与难点】: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并能进行自我评价。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第二节 运动与健康。

第三节 运动与营养。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以讲解、讨论为主。

【思考题】:

制定个人体育健康锻炼计划。


第三章 体育健身方案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医疗保健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健身作用。
2.通过学习,掌握医疗保健体育的基本动作方法和健身运动处方,并应用于实践。
3.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重点与难点】:

1.掌握医疗保健体育的基本动作方法和健身运动处方,并应用于实践。

2.心理障碍的自我评价与排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运动处方。

第二节 运动处方范例。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自我评价与健康处方。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解、讨论、自我评价和问卷调查。

【思考题】:

进行心理障碍的自我评价。

 

第四章 田径运动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跑、跳、投基本知识和健身作用。

2.通过练习,掌握跑、跳、投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重点与难点】:

掌握各种跑、跳、投的练习方法,掌握其动作要领,提高田径基本素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跑。

第二节 跳跃运动。

第三节 投掷运动。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解、示范、练习、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第五章 球类运动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球类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健康作用。
2.通过学习,掌握并运用球类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战术。
3.培养学生的判断、反应能力和勇敢顽强、团结互助、默契协作的意识、情感和兴趣。

【重点与难点】:

掌握并运用球类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战术,了解球类比赛规则及裁判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篮球运动。

第二节 排球运动。

第三节 足球运动。

第四节 乒乓球运动。

第五节 羽毛球运动。

第六节 网球运动。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解、示范、练习、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第六章 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和分类。
2.掌握长拳、太极拳、散打、女子防身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运作规则。
3.掌握长拳、太极拳、散打、女子防身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法。

【重点与难点】:

掌握长拳、太极拳、散打、女子防身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运作规则和基本技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长拳。

第二节 太极拳。

第三节 散打与女子防身术。

第四节 传统体育游戏。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解、示范、练习、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第七章 体育舞蹈与健美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体育舞蹈与形体健美的基本知识。
2.通过学习,掌握体育舞蹈与形体健美的基本动作。
3.培养正确的体态,从而达到形体健美、姿态优雅、身心健康及动作协调。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坚持参加健美锻炼与形

体训练的良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

掌握体育舞蹈与形体健美的基本动作,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健美运动。

第三节 形体训练与肌肉锻炼。

第四节 基础健美操。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解、示范、练习、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第八章 养生与保健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传统养生观和保健法。
2.通过学习,掌握运动保健处方。

【重点与难点】:

了解传统养生学和掌握运动保健处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养生观。

第二节 传统养生保健学。

第三节 运动保健处方。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解、讨论、练习、辅导。

第九章 体育健身的医务监督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掌握运动的安全措施。
2.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学会并掌握健身锻炼中的医务监督。
【重点与难点】:

掌握运动中的安全措施并做好医务监督。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运动场所、用具和服装。

第二节 运动前的安全措施。

第三节 运动中的安全措施。

第四节 运动后的安全措施。

第五节 急救和意外事故的处理。

第六节 体育健身中的自我监督。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讲解、讨论、练习、辅导。

 

 四、技能训练

序号

实训(实验)项目

实训(实验)目标

实训(实验)时间

1

田径

掌握田径各项目的基本技能

26

2

球类

掌握球类各项目的基本练习方法

30

3

民族传统体育

掌握长拳、太极拳、散打、女子防身术的基本练习套路

14

4

体育舞蹈与健美

掌握基本体育舞蹈和形体练习方法

8

5

养生与保健

了解保健养生常识

3

6

体育健身的医务监督

掌握基本运动损伤防护方法

2

 

五、教学方式

体育与保健是一门体育教学课程。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需要灵活多样。

理论教学注重讲和模拟动作相结合,制作必要的幻灯片和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实践教学多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体验体育课愉悦身心的快乐感。多运用辅助练习和全面发展学习身体素质的教学方法,为其它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及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身体保证和顽强的心理素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群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正误动作对比教学法、循环教学法等。

 

六、课程考核

1.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重在参与和自我提高,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体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

2.各部分评价标准:

   理论      10%

   体能      35%

   技评      35%

   表现      20%

3.评分规则:

1)体能评分标准可参照《体质健康测试》评分标准

2)技评,根据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及实际情况,遵循80%以上的学生达到及格,15%的学生为优秀的原则,由任课教师制订评分标准。也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球类测试评分标准。

 

 

 

编制人:刘怀志

编制单位:公共课部体育教研室

编制日期:2010年7月15日

审定人(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陈和平

 

.